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7日在四平市铁西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区长 刘俊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核三带”富民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指标实现新突破。预计生产总值实现82.3亿元,同比增长22.3%。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32亿元,同比增长 30.5%;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38.4%。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9亿元,同比增长54.6%。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96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60亿元、工业利润实现5.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2.5%、22.2%、20%。预计农业总产值实现5.85亿元,同比增长10.4%。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900元,同比增长4%。预计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21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5亿元,同比增长2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42.6亿元,同比增长33%。
——投资拉动成效明显,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运作重点项目119 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 25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71个。唯美戴斯四星级酒店、年产1万吨铝塑型材、年产6万平方米波纹管节能换热器、东北亚餐饮娱乐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建设项目快速推进,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新开工项目18个。巨元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已融资2000万美元,成为全市资本运作年的标志性成果。“南接北融”工作积极推进,先后与长春二道区、宽城区、沈阳铁西区签定合作框架,建立了政府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农”工作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8250万公斤,同比增长35.7%。以“两区一建”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标准化棚膜小区5个,标准化牧业小区30个,其中有5个牧业小区达到省级标准;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发展,被省里评为“种、养、加”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处、沼气池105座、标准化卫生厕所2000座、农村休闲娱乐广场2个、垃圾处理场3处。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劳动力转移输出16121人次,实现收入1.35亿元。“屯屯通”工程扎实推进,新修高等级水泥路4.2公里,全区95个屯实现了屯屯通。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城乡管护水平不断提高,主次街路卫生继续保持“十净”标准,居民小区卫生环境明显改善。清雪工作效果明显,截止2010年春季先后组织动员20余万人次清雪26场,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廉租房政策保障范围稳步扩大,2249户居民享受到廉租房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快速推进,农民参合率达到89.7%。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投资236万元建设的1750平方米的仁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并有序开展。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发放救助资金 308万元,救助8938 人次;城乡低保人数达到 17793人,发放低保资金3124.9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就业岗位4725个,安置就业人数3900人。全区财政供养人员津补贴与市直机关实现同步发放。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区成果得到巩固和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9个,争取项目资金265万元。教育工作成果显著,荣获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全国先进实验区、幼儿教育全省先进区、教育重点工作双线评比全市第一名。文化事业再创佳绩,成功举办元宵节灯会,灯会盛况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升,“诚信计生”行动进一步开展,被评为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区”。审计监督职能不断强化。统计工作卓有成效,较好地完成了人口普查阶段性工作。编制核查工作顺利通过省里考核评估,成为全省第一家校验无差错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成效明显,关爱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街政工作有序推进,在服务管理、经济运行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社区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包保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老龄工作被国家评为先进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荣誉。地方志、兵役、人民防空、档案、民族宗教、旅游等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效。
——民主法制扎实推进,行政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司法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有序进行,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开展。群众来信来访得到及时受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有新的提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21件,政协委员提案25件,办复率达到100%,满意率(含基本满意率)达100%。“平安铁西”建设深入推进,打击刑事、网络犯罪成效明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完善,群众满意率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消防、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软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宣传、走访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政府监管职能不断强化,行政效率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付出的努力非比寻常,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从年初的低温春旱、夏季的洪涝灾害、到年末的全力冲刺保增长,我们一路拼搏,不敢懈怠。我们经受了考验,收获了希望;付出了艰辛,赢得了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厚爱有加、真心帮助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全区人民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铁西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始终关注铁西发展的各级领导,向认真监督和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帮助铁西发展的驻区中省市直单位、部队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方式有待转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集聚效应不明显;立区大项目少,税源型支撑项目缺乏;融资难度加大,资金瓶颈制约明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较慢;财政增长满足不了刚性支出的需要,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理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仍需改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各位代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提请大会审议。“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承上启下,指导全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须经由代表讨论,以便把《规划》纲要制定得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以简要说明。
本次《纲要》编制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经过了重大课题研究、基本思路制定、纲要起草、研讨论证四个阶段,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重点企业意见基础上,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的建议,经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并与全市总体规划衔接后,形成现有《纲要》草案,共分十二章。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铁西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克难制胜、实现科学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摆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风灾、干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五年来,经济实力全面持续增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增长3.5倍,年均增长28.5%。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25倍,年均增长34.9%,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规划;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4.3倍,年均增长34.3%,特别是2008年以来,地方级财政收入先后跨过7000万元、9000万元、13000万元三个新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倍,年均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32户,发展到56户;工业增加值增长4.2倍,年均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期的5.6:56.3:38.1调整到3.4:75.5: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倍,年均增长24.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7.6%,年均增长11.5%。
五年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区、街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成果明显。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五年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07亿元,引进域外资金85.6亿元。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403户,荣获“吉林省民营经济腾飞竞赛活动先进区”称号。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7年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同年12月又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示范区入驻项目累计达到42个,投产项目30个,到年末可实现产值9.5亿元。企业资本运作成绩突出,2009年6月巨元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进行柜台交易,今年8月正式转入主板上市,现已融资2000万美元,是我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填补了我市没有上市公司的空白,实现了我省企业在境外上市零的突破,成为今年全市资本运作年的标志性成果。
五年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提高。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就业三级社会保障工作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000人次。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村低保户2381户,城镇低保户8074户,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参保人数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农民参合人数36420人。农村饮水工程顺利推进,新建饮水工程22处,解决了153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全区实现了村村通高等级村路,有95个屯实现了“屯屯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发展和民生两大中心任务,深入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民行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铁西区建成经济发展更加繁荣、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核心主城区,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32%;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33%;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60亿元,年均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3:60.6:3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万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15%。
(三)“十二五”规划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
实现“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两大中心任务,着力建设实力铁西、活力铁西、魅力铁西。要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为本不动摇,通过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目标,打造“实力核”;发挥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繁荣活跃现代服务业,打造“活力核”;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打造“魅力核”。通过五年努力,做大做强核心主城区,使我区成为“一核三带”发展战略中的“强势核”。
1、关于“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未来五年,要做精做细一产,建设无公害农业区。要大力实施“3551”工程,按照“内菜外牧,沿路开发,打造品牌,发展特色”的理念,以粮食高产示范区、棚膜小区和牧业小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肉、蛋、奶、菜、果产业,建成三万亩蔬菜棚膜生产加工基地、五万头奶牛生产加工基地、五千亩农业旅游休闲娱乐区和一千万只肉禽生产加工基地、粮食总产量达到1.86亿斤。要建设“四个绿化带”、实现五个“全覆盖”,达到“六化”。即形成南北环环路林带、泉沟村千亩防风林带、“村村通”路旁林带、屯落绿化林带四个绿化带;实现村民安全饮水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卫生厕所全覆盖、公交服务网络全覆盖、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全覆盖的五个覆盖;村屯环境实现绿化、美化(环境)、亮化(路灯)、净化(饮用水)、硬面化(道路)、清洁化(能源)六化。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
2、关于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未来五年,要做大做强二产,建设高素质工业区。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就是要培育出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50亿元以上企业1—2家。建设大园区就是要加强循环经济示范区载体建设,打造区域型产业聚集中心;发展大产业就是要突出抓好四个特色产业园。即:加快换热器特色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入驻企业达到40—50户,年产值超100亿元,利税超10亿元;加快汽车零部件的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成为四平汽车零部件的集聚区,实现年产值50亿元;加快新型农机特色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成为北方新型农机研发制造基地,实现年产值50亿元;加快纺织工业园建设,引导纺织企业退城进区,到2015年,实现产值30亿元。同时,加快冶金、食品、医药、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努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关于服务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未来五年,要做活做优三产,建设有特色商贸区。要积极发挥核心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站前购物商圈,发展现代家居和水果批发两个市场,建设物流配送、外包装业和小商品集散三个基地,建设地直、师大、九州欧亚和市政府周边四个社区商业中心,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园区。到2015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提高15个百分点,增加值要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49.7%。通过五年的努力,要把服务业打造成为铁西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财政收入的强势引擎。
4、关于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未来五年,要全面推进劳动就业、教育公平、全民健康、文体共享、社会保障、就业扶持、人口关怀、公共安全服务八大民生工程建设,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科学规划教育布局,积极探索社会化办学,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抓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国家标准以上。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一个专业体育训练场所,力争全区18个村、38个社区都拥有全民健身场所和图书阅览室。
三、2011年工作任务及措施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发展战略、打造核心主城区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和民生两大中心任务,以把我区打造成为“一核三带”中的“实力核”、“活力核”、“魅力核”为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壮大经济发展实力;以“三区一建”工作为主抓手,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以促进服务业向集群、特色方向转变为主攻点,加速服务业提档升级;以改善民生和富民优先为落脚点,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择优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28.2%,达到10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7%,达到249亿元;农业总产值增长9%,达到6.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达到6200元;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达到95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3%,达到5.75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重点工作任务是:1、全方位加强软环境建设,必保实现在全省排名进位升级。
2、深入推进“社区行动计划”,激活社区功能,按照群众需求开展服务,38个社区全部实现一站式办公。
3、全力推进今年4月28日十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
4、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彻底解决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
5、积极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有的村都建有居家服务养老大院;50%以上的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
6、切实提高商贸服务业水平,力争实现五星级酒店零的突破。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坚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战略取向,以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抓手,加快培育换热器、汽车配件、农产品加工、新型农机具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扶优促强的政策体系,促其加速发展、膨胀规模。要通过嫁接改造等方式盘活企业资产存量,拿出优质资产、产品、项目与大企业挂靠合作,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争取更多的企业实现上市融资。着力推进技改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三年滚动计划,年内完成技改投入24亿元,开发新产品14个。组织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新增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3个。狠抓工业经济运行。高度关注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变化,及时发布市场预测和预警信息,引导企业搞好投资和生产经营,提高运行效益。继续采取强有力的经济运行调控措施,有针对性地实行一企一策的调度机制,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促使企业快速发展。要突出核心骨干企业、产值大户、利税大户,在要素、服务等方面实施倾斜。要全力帮助亏损和濒临亏损企业扭亏增盈,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年内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户。通过工业经济的强势拉动,不断扩充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积极打造“实力核”。全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园区。围绕“一核三带”富民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1234”工程,切实加快商务核心区建设。重点建设一个现代购物商圈。以仁兴商业步行街为中心打造站前商业圈,重点引进沃尔玛、百盛、必胜客等一批世界500强商业企业入驻,建设覆盖五街七路,条块纵横、点面结合的现代商业购物中心。发展两大专业市场。发展现代家居市场和水果批发市场。建设三个服务业特色产业基地。利用火车专用线打造物流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物流配送基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通过招商、出售、租赁、置换等方式,加大对闲置楼宇的盘活力度,整合楼宇资源,规划建设外包装业基地;高起点建设商贸精品城,向南与沈阳五爱市场,向北与长春批发市场错位发展,重点发展高端产品,逐步发展成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基地。建设四个社区商业中心。发展壮大地直周边社区商业中心、师大周边社区商业中心、九州欧亚周边社区商业中心和市政府周边社区商业中心,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繁荣活跃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活力核”。
(二)实施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深入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是推进铁西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途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抓住区域经济持续回升、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契机,千方百计发挥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南接北融战略的导向作用、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平台作用、干部队伍的能动作用,突出换热器、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农机具、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等产业链延伸,突出区级领导领衔推进、部门单位跟踪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开工投产的时限和领导帮扶责任,精心谋划一批项目,成功引进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项目。全力开展“项目之冬”活动,充分发挥各工作小组的作用,抓紧时间补办2010年开工项目的相关手续,推进重大项目如期开工,加快新项目的洽谈、运作、储备工作,进一步拓展新渠道,发现新线索,寻找新项目,确保新增项目不断档、有效投入不减速,持续形成项目建设的高潮。要力促巨元二期、康达农机、苏宁电器广场、汽车车桥铸件、通达物流运输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财税贡献率高的重点产业项目落户,提升核心主城区的竞争力。全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投资动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着力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全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在资金、项目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力打造“一区四园”。继续强化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载体地位,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和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围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积极打造“魅力核”。围绕南接北融,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承接好长春、沈阳等地转移的项目、优势产业下游配套项目,实现借力发展、错位发展、互利共赢。重点建设以巨元公司为龙头的换热器产业园,以德嘉汽车仪表、大众仪表、四环仪表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康达农机、龙鼎农机、宏发农机、田野农机为龙头的新型农机产业园,以退城进区的晨兴涤纶、兴大纺织公司等为龙头的纺织产业园,力争年内“四园”建设粗具规模。
(三)夯实“三农”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突出“三区一建”,积极实施“3551”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品牌农业,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快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棚膜小区、牧业小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全面推进粮食增产工程,巩固建设海青村粮食高产示范区。积极打造万亩棚膜经济园区,搞好沿线开发,建成全省规模化、标准化棚膜蔬菜经济示范区。按照“规模养殖、绿色养殖”的原则,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全年力争新建牧业小区12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突出“一核三带”沿线和环城村屯,继续完善常态保洁制度,推进“四清、四改、两建”,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做好文化设施、饮用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搞好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泉沟村千亩防风林、南北环路防护林、“村村通”路边林和屯落绿化林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政策性增收。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强化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辟输出渠道,促进农民劳务性增收。加强村务管理,切实发挥村委会在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年力争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个,覆盖农户500户。
(四)做好财税工作,切实增强保障能力。面对严峻的财政形势和不断增加的刚性支出,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做好财税工作。着力培植税源。注重经济发展质效,把培植税源作为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的第一途径,准确把握驻区企业动向,涵养骨干税源;巩固已有税源,扶持新兴税源,不断增加持续性税源,实现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良性互动。继续积极主动、多渠道、全方位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增加可用财力。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本着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科学安排支出预算的原则,继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为重点,坚持勤俭办事,大力压缩弹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财力资源,确保重点支出需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加快发展、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上,使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强财税监管。科学实施财税政策,严格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政府采购工作,加强非税收入和中小税种的征管力度,扩大征管范围,不断挖掘税收潜力,确保足额、均衡入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管、跟踪问效,推进财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搞好与市财税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加强税收征管,避免税源流失,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实现财政收入增长33%的目标。
(五)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巩固国家卫生城和园林城成果,规范城市经营秩序,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着力整治占道经营和脏、乱、差等问题,继续做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加强冬季清雪工作,持续改善城区环境,切实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全力打造宜居城区,积极协调和配合市里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的新建扩建工程,逐步实施西湖、北湖和条子河拦河坝三个水上乐园建设工程。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实施学前教育,稳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化生育关怀行动,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扎实开展统计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社区行动计划”,发挥街道和社区在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宜居城市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拉近与辖区居民的感情,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兵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广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促进双拥工作深入开展。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切实加强老龄工作、残疾人工作,统筹做好档案、旅游、民族宗教、地方志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六)注重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强化资金监管,不断扩大受益面。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做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加快廉租房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困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坚持依法治区,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工作,着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规范信访秩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妥善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继续加强软环境建设,强化“人人都是软环境意识”,加大宣传、走访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切实巩固“平安区”创建成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
全面完成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的工作任务,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入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行政能力。
坚持解放思想,提高政府创新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要强化学习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把理论学习作为工作第一需要,自觉在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抢抓机遇上下功夫,时刻绷紧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这根弦。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深入挖掘各方面潜力,最大限度地破解发展难题。
坚持高效实干,提高政府服务力。把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作为政府工作标尺,大力倡导认真负责、务实高效的优良政风,大力营造办实事、办好事、办快事的良好发展氛围。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抓招商、上项目、争投资上,用在解难题、保民生、促稳定上。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执行力。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执法服务,切实提升政府整体执行力。
坚持清正廉洁,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廉政建设,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落实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全力增强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谋发展之势,鼓实干之劲,聚和谐之力,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核心主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