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

governor
撰写时间:   2023年01月17日   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28日在四平市铁西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区长  付 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铁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近年来最为严峻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增长双重压力,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极为不易、好于预期的答卷。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8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地方级收入完成1.06亿元。 

  ——坚持生命至上,做到守土尽责,疫情防控工作精准严密。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坚决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要求,全区3000余名干部闻令而动、逆行出征,构建274个最小作战单元,及时转换“平战结合”指挥体系,全面实施“十个应尽快严”“敲门搬桌”等举措,科学精准做好核酸检测、流调排查、隔离转运、闭环管理,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全力以赴打赢了疫情最关键最吃紧的春季歼灭战和秋季阻击战,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在与病毒的顽强斗争中,全区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充分彰显了铁西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责任担当,必将以浓墨重彩的一笔载入铁西史册。 

  ——把握第一要务,抓牢发展主线,经济建设水平量质共升。紧盯助企纾困攻坚发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从二季度起逐季改善。现代农业发展平稳。完成保护性耕作2万亩。新挖“三沟”60公里,清淤27公里,有效抵御洪涝灾害,粮食产量达到1.6亿斤。吉平牧业优质肉牛养殖项目启动建设,全区肉牛、奶牛饲养量达到1.3万头。工业经济稳步回升。深入实施“服务企业年”活动,推动天圆兴白卡纸盒、中科能源炉前改造等12个技改项目投产,助力巨元瀚洋、康达农机等重点企业增效近6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户,“专精特新”企业新增国家级1户、省级8户、市级18户,总户数列全市首位。第三产业拉动明显。商贸文旅系列促销活动接续开展,鲤鱼湾湾露营地和天宝亲子乐园成为市民周边游首选地,仁兴步行街、华宇理想城、中央公园广场3个“夜经济”精品线成功开辟,举办“嗨购英城”购车补贴、限下小微餐馆促销等活动19次,拉动消费5亿元以上。 

  ——聚焦动能转换,夯实项目根基,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全年新建、续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完成投资43.8亿元,北方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二期、黄金玉米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谋划储备专项债券项目59个,总投资近200亿元。项目招引全面加强。通过“屏对屏、面对面”开展招商活动170余次,投资2.2亿元的浙江新德智能制造服装产业园作为“吉浙合作”以来最大的单体项目成功入驻,沈阳纽迪、四禧科技、山东沃普等项目签约落地,华宇熙和九里、秸秆捡拾打捆机等68个项目纳入省调度系统,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47亿元。项目载体支撑强劲。大力推进红开区建设发展,康平路、慧智街、文博路、虹桥街建成通车,建成标准化厂房24栋并签约入驻。纳斯达(吉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户,外资引进实现“零突破”。红开区多项指标增速再创新高,GDP和招商引资在全省开发区前三季度“赛马”评比中分列第一、第二名。项目服务持续优化。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3950万元,留抵退税680万元,“信易贷”平台实名认证市场主体7106户,授信金额达58.7亿元。 

  ——突出宜居宜业,加强基础建设,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24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升级,9120户家庭从中受益,部分小区完成物业进驻。修复破损人行步道1.3万平方米,疏通下水井2300余座,维修小区声控灯1500余处。高标准完成建平街、滨河路等49条街路绿化任务,成功打造站前街口袋公园、海丰广场两个亮点工程。市容市貌整洁有序。累计清理违规占道、店外摆放2100余处,57条主次干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群众出行环境全面优化。开展执法进小区25次,化解物业纠纷110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推进红嘴、太平沟两个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公路灌缝作业6.1万延长米,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1公里,植树造林1262亩,300家农户被评为“干净人家”。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卫片违法比例控制在3%以下,条子河治理工程绿水长廊项目全线开工,林家国控断面水质总体稳定达标,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5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春季秸秆打捆离田全部完成,我区成为全市2个未出现省定有效火点的县(市)区之一。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的89个问题除2件正在按时序推进整改外,其余全部办结销号。 

  ——厚植为民情怀,办好民生实事,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年民生投入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年初承诺的11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379人,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9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46人。滨河社区荣获“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第二轮防返贫监测累计排查4658户8521人,“三类人群”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624万元、基础养老金694.4万元、社保补贴607.4万元,分配城市保障性住房380套,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公共服务便捷高效。全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35所,吉林师大附中、附小“公参民”改制有序推进。以星源世纪城、志城中央公园等小区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开展嵌入式养老服务。全民健康智医管理项目在乡街全面运行,基层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筑牢安全底线,提高治理能力,社会发展大局更加稳定。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全年组织法治宣传教育121场次,建成全市首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累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179次,新发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危化安全、燃气安全等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整改生产安全隐患2928处,完成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迁移,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85户农村c级、d级危房全部整改完毕,房屋安全排查整治工作代表四平市顺利通过省检、国检。信访矛盾有效处置。严格落实重点信访案件分级包保制度,79件中联办交办案件全部化解,国考6项指标数据全部达标,取得二十大期间信访维稳“七零”历史佳绩,全年实现国家重大会事“五个不发生”目标。社会治安管控有力。成功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枪涉爆等违法犯罪行为,刑事发案数量同比下降31%,全年命案零发案,八类严暴犯罪案件破案率达到100%,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强化公仆意识,提升服务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有力。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引导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研、学深悟透,在高举旗帜、拥护核心上更加坚定自觉。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12次,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议事决策程序,优化落实府院联动任务清单和协调联动机制,全年办理市区两级建议提案87件,办结网上留言、公开电话13000余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31个领域标准目录集中公开。正风肃纪持续深入。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领域,进一步纠正“四风”问题,完成审计项目28个,严格防控政府廉政风险,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一年来,各乡街在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社会事业、信访维稳等工作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武装、退役军人、统计、税务、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 

  各位代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果断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拼搏进取。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监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在铁西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向所有关心帮助铁西发展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驻区中省市直单位、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指战员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部分企业受疫情冲击、商品价格波动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重大项目支撑不足,缺少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部分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不足;少数干部担当意识不强,作风和能力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更是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六个铁西”新篇章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肩负起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区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市委“三三九一”战略,纵深实施“151413”产业迭代升级工程,认真落实打造“六个新样板”部署要求,系统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六个铁西”建设取得新成绩。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市定标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围绕上述任务目标,我们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发展动能,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项目为王”,优化“四个能力”,用项目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优化谋划包装能力。瞄准“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投资导向,明现状、补短板、抓重点,争取专项债、预算内资金支持,谋划储备一批基础设施类项目,拓展红开区承载能力和发展空间。围绕农机、换热器、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升级改造、创新扩能和成果转化,做好强链、补链、固链、延链文章,形成倍增效应。优化招引融合能力。持续抓好全员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瞄准支柱产业上下游、红开区产业定位开展招商,把握全球吉商大会、中国新电商大会、四平发展大会等契机“走出去”“请进来”,利用产业优势、服务效能、优惠政策提高项目招引成功率,全力引进人民电器康养、国药器械物流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优化要素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房屋土地征收进度,集中攻坚红开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二期建设等项目用地问题。积极与建设银行、吉林银行等建立常态化信息互通制度,推动政银企高效精准对接,切实解决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发挥领办代办工作机制作用,确保项目建设要素配置提前落实进场。优化政策服务能力。坚决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经济稳增长优惠政策,最大限度放大政策效应,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强化项目领导包保和工作专班职责,建立包保领导现场办公、问题直达等项目服务制度,推动浙江新德智能制造服装产业园、颐和园医养综合体等22个重点项目按时开工建设。 

  二是聚焦城乡融合,力争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一区五带”发展布局,大力实施“四化行动”,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施基础农业优化行动。抓牢粮食安全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1万亩高标准农田,系统整治农村沟渠36.6公里,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确保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1.2亿斤以上。有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以上。持续做好“秸秆变肉”工程,为规模以上养殖户拓宽融资贷款渠道,提高保险覆盖率,大力扶持鼓励牧业企业扩大养殖规模,全区肉牛养殖量突破1.3万头。实施特色产业强化行动。发挥城郊村区位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加快高端棚膜示范建设,与本地特色产业融资合作,扩大草莓产业规模,扶持乡土品牌领军人物,在源头上参与“一村一品”“一屯一品”建设,提高本地农产品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特色鲜明、优质健康、物美价廉的地标农特产品品牌,全年新建棚膜面积150亩,果蔬产量达到1.2亿斤以上。实施人居环境美化行动。以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为抓手,抓住“百村提升”政策机遇,高质量谋划一般债项目,加快补齐农村厕所、生活垃圾、粪污治理等短板。统筹政策资金,重点向示范村倾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打造“四好农村路”精品线2条,创建省级示范村2个。实施三产融合深化行动。纵深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在推广升级原有特色品牌的基础上,全力引进金澄玉米、容嬷嬷食品等项目,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积极发展“农业+电商”“农业+物流”,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整体跃升。 

  三是聚焦实体经济,力争在工业提质上实现新突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盯工业倍增“三大目标”,推动产业集聚隆起。紧盯重点企业增产扩能。夯实“服务企业年”成果,进一步压实区级领导及部门包保责任,持续开展“六解一协调”遍访企业活动,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引进人才、科研创新。纵深推进“备胎计划”,助力重点企业稳产增产,全年新增入规企业3户以上。紧盯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对谋划的工业项目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力促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全力支持金钢股份装备升级改造,重点推动顺邦智慧农机生产制造基地、亿丰机械智能化车间、航天宏图无人机制造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紧盯重点产业创新升级。围绕农机、换热器产业优化提升,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提质扩能,全力推动康达农机、欧维姆总部企业调优产品结构、增加生产份额,促进巨元集团、顺邦农机等企业产品迭代升级,推动换热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四是聚焦转型升级,力争在三产跃升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激活力、挖潜力、增动力,在“两引领、两提升、两保障”上下功夫,实现三产发展新态势。突出商贸、文旅的产业引领。充分发挥吾悦广场、仁兴商厦等市场主体作用,实施仁兴步行街整体提升改造,加快巨展活力城招商,打造“熙和九里”特色商业街区。推动构建以“两区一带六节点”为核心的乡村休闲旅游布局,全力推进丛泉湖、西湖湿地等生态景观提档升级。有机整合问耻钟亭、三道林子战斗遗址、马仁兴铜像广场等红色教育资源,做强红色文旅精品线。抓好电商、物流的壮大提升。实施实体电商孵化行动,以电商产业园为载体,深化与美团、京东等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传统平台电商、直播电商和社区团购电商,全年举办电商对接会2次。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推动四平保税仓、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切实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打造区域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做优政策、载体的服务保障。以拉动消费增长为着力点,出台促销奖补方案,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拉动服务业消费热潮。推动商贸文旅深度融合,结合休闲旅游、红色文旅精品线,全年开展“嗨购日”、丰收采摘节、直播带货节、冬季冰雪节等活动15场以上,进一步繁荣消费市场。 

  五是聚焦提质扩容,力争在城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亲和力,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46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在改造中探索增加外挂电梯等功能,让更多家庭共享发展成果。加强弃管小区市政管线维护,做好人行步道、健身器材修缮管理,实现硬件适老化、通行无障碍。优化城市生态宜居环境。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对滨河广场等树木和绿地重新进行规划、补植,提升城区绿化水平。美化小区居住环境,每个社区重点打造一个精品小区,形成“一区一品”的城市风貌。按照“雪中清雪、边清边运”原则,统筹调配机械设备、清雪人员,保障道路畅通和市容整洁。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执法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协同、街道属地落实的“门前五包”工作体系和巡查机制,强力整治“脏乱差”顽疾,让城市更有秩序。加大物业管理覆盖面,以电业小区为试点,推动新物业公司依法进驻,探索“以工代费”、消费积分抵费等物业费抵缴模式,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共建。 

  六是聚焦关键领域,力争在生态治理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贯彻实施生态强省战略,持续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着力绘就美丽生态新画卷。提升大气环境治理成效。全面打好“控尘、控车、控煤、控排、控烧”组合拳,深度治理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突出抓好秋冬秸秆全域禁烧,确保实现“零火点”目标,力争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提升河湖环境治理成效。进一步完善河流联动监管机制,纵深推进“三三五八”辽河流域治理模式,加快条子河治理工程绿水长廊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林家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四类以内。坚持从“治污”向“控污”、由“水清”向“景美”转变,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推动河湖生态提升,夯实治污基础,绿美河湖环境。提升土壤环境治理成效。科学有效落实黑土地保护政策,完成保护性耕作2.4万亩。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管控,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落实环境监管职责,全面开展受污染耕地周边涉重金属企业的排查整治。提升碳排放治理成效。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技改升级,提高能效水平。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七是聚焦发展活力,力争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持续攻坚。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统筹推进财政、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性奖补等红利直达企业。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深入推进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不断提升依法执政水平,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效能。主动融入和服务“吉浙合作”“六市一体化”“长平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与长春开展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互访活动,充分发挥红开区开放平台作用,全力推进英城红色文旅建设项目签约落地。加强与金华市婺城区沟通联系,持续深化“十城百场”吉浙对口合作交流,在更多领域对接新项目、物化新成果。 

  八是聚焦百姓期待,力争在民生改善上实现新突破。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7件民生实事,不断增添“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12场次,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00人。着力抓好社会保障。集中资源,全力以赴实施“1159N+7”全域康养示范区建设行动,以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一体推进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加快铁西区智慧养老指导中心建设,谋划建设6个街道、社区级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个社会福利中心,构建全域康养新样板。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统筹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9所公办幼儿园尽快启动开园,全力推动第二实验小学分校建设,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巩固“双减”成果。不断加强医疗保障服务,扎实推进紧密型区域医联体建设,做好国家健康区建设验收。全面落实国家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措施,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精心办好风筝节、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九是聚焦平安建设,力争在社会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法治建设高线。稳步实施“一规划两纲要”,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着力抓好“为民解事”个人调解工作室和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筑牢金融风险防线。持续推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稳妥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加大非法集资类案件打击力度,维护金融秩序安全稳定。严格政府债务管控,做到量力而行,在有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守住安全生产红线。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备足防汛物资,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加快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助推四平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统筹做好燃气、消防、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底线。严格落实重大信访案件包保责任制,推动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化访常态化,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暴力犯罪等各类违法行为,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承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我们将用行动彰显忠诚、用发展彰显担当、用成效彰显作为,不断提升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增强判断力。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严格执行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解放思想转观念,全面增强决策力。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攀强进位的雄心壮志,提高标准、拉升标杆,敢于和最好的比、与最强的赛。增强对新形势新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善于主动创新谋划工作,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制定切实可行、努力能行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发展。 

  依法行政履职责,全面增强公信力。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落实党组会学法制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扩大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建设法治政府。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发展。 

  务实高效转作风,全面增强执行力。始终把抓落实作为工作的生命线和主旋律,明确政府各项工作目标,强化任务分解,加强督查督导,全力打通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厘米”。牢记为民宗旨,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第一准则,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以干部的“担当指数”提升富民兴区的“发展指数”,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清正廉洁守底线,全面增强免疫力。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发力纠正“四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预算执行、资金管理,发挥审计作用,把有限财力用在保民生、促发展的刀刃上。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监管,从严惩治各类腐败行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新时代,勇毅前行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六个铁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 

民 生 实 事 

 

  1.新增城镇就业4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00人。 

  2.改造升级46个老旧小区,惠及群众1.18万户。 

  3.修复区管破损人行步道7000平方米,方便群众出行。 

  4.改造7所中小学校消防设施,进一步保障校园消防安全。 

  5.建设3个“社工站”,提升民政领域社会服务水平。 

  6.依托星源世纪城、志城中央公园小区养老用房,打造2个社区老年食堂。 

  7.建设铁西区智慧养老指导中心,提升居家养老智慧化水平。 

 

附件2: 

名 词 解 释

 

  1.三沟:田边沟、路边沟、村边沟。 

  2.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3.吉浙合作:推进吉林省产品与浙江省市场、吉林省资源与浙江省资本、吉林省制造与浙江省创造相结合,实现两省全面对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4.“信易贷”平台:指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 

  5.三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 

  6.七零:零非访、零聚集、零滋事、零事故、零炒作、零通报、零登记。 

  7.五个不发生:不发生违反“两个一律”的行为,不发生进京集体访,不发生专项劝返期间回流进京访,不发生中联办交办的重点人员进京访,不发生在京滞留重复登记访。 

  8.“151413”产业迭代升级工程:区十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151413”产业迭代升级工程。农业板块统筹落实“一区五带”发展布局,打造生态智慧城镇发展示范区、黑土地保护示范产业带、果蔬园艺产业带、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带、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带、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产业带;工业板块统筹落实“一基地四园区”集中布局,打造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现代物流仓储产业园区、新型材料产业园区、换热设备产业园区;服务业板块统筹落实“一中心三商圈”圈层布局,谋划建设辐射东北、服务全国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升级站前商圈、优化地直商圈、培育师大夜经济商圈。 

  9.六个新样板:区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产业集聚隆起、乡村振兴、生态休闲文旅、全域康养、现代化治理、城市基层党建“六个新样板”。 

  10.六新产业:新能源、新汽车、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 

  11.四新设施: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 

  12.“秸秆变肉”工程:2020年10月16日,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以发展肉牛、肉羊、奶牛和梅花鹿四大产业为支撑,构建秸秆饲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 

  13.百村提升:全省在“千村示范”里选择100个村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 

  14.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5.备胎计划:系统梳理工业企业供给需求、销售渠道,意在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整合各方资源,围绕“链主”企业打造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本地配套企业集群。 

  16.两区一带六节点:“两区”即围绕丛泉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区,围绕西湖湿地打造城市户外运动区;“一带”即打造由西八大村、东八大村、獾子洞村、孤榆树村、新发村和条子河村连接成的乡村观光带;“六节点”即围绕“百村提升”创建活动,将西八大、东八大、獾子洞、孤榆树、新发和条子河6个村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节点村屯。 

  17.嗨购日:为激发我市消费市场活力,市政府决定从2021年4月开始,将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定为“嗨购日”,开展批零、住餐、文旅、住房等领域促销活动。 

  18.“三三五八”辽河流域治理模式:明确“三步走”战略,即“点源治理”阶段、“点源面源结合”阶段、“河湖连通”阶段;落实“三结合”原则,即与城市建设结合、与经济发展结合、与绿化美化结合;构建“五大体系”,即城乡污水集中处理体系、城乡垃圾处理体系、畜禽粪污治理体系、生态系统修复体系、水循环利用体系;夯实“八项机制”,即组织保障机制、统筹推进机制、协同共治机制、联防联控机制、设施稳定运营机制、分析研判机制、社会共治机制、督察问责机制。 

  19.六市一体化:“六市”包括吉林省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辽宁省抚顺市、铁岭市,内蒙古通辽市。在一体化规划、交通同网、园区同建、产业同兴、开放同畅、服务同城、生态同治等方面加强沟通对接,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经济能力、产业集中集聚能力、城市服务承载能力、交通信息通达能力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长平一体化: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 

  21.“1159N+7”全域康养示范区:围绕三到五年打造全域康养示范区目标,探索推行“1159N+7”全域康养模式。即新建1个智慧养老平台、1个公办社会福利中心,建设5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为“N”个居家老年人提供餐食、就医、文化、娱乐等基本养老服务,依托7家民办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22.四个不摘: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 

  23.三保障一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和饮水安全。 

  24.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5.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是指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 

  26.一规划两纲要:《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和《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