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克服疫情影响,齐心协力,攻坚劫难,稳存量、挖增量、控减量、防变量,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发展。
(一)经济总量增长平稳。
2021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05.68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30亿元,同比增长30%。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35.37亿元,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43.13亿元,同比增长2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预计实现5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全口径、一般地方级收入预计分别完成6.84亿元和1.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2.5:33.3:64.2调整为3:32.9:64.1。农业农村发展平稳。积极组织黑土地保护宣传与培训班3期,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2万亩,采用“梨树模式”耕种土地0.4万亩。线上线下培训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高素质农民3800余人次,同比增加50%。“带地入股”整村推进试点进展顺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访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录入工作,完成率达到100%。“三变”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紧盯重点企业,落实区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确保企业生产运行态势良好。有效推动双停企业复产,已有四平市佰世特换热设备有限公司和四平市旭晨胶带有限公司2户企业启动生产。扶持培育壮大小微企业,引导升级入规,为经济发展再助力。支持开展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年共实施工业项目共15个,完成投资1.49亿元。三产经济增长明显。以地直街、仁兴步行街、吉林师范大学为核心的三大商圈日益繁荣,“英城欢乐购”“98购物节”等促销活动利企惠民,商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总量的84%,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50%。
(二)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开发区改革成效明显。聚焦开发区主责主业,抓招商、落项目、稳运行,经济建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中,位列第8名,排名较上年度提升3位。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区直17个部门394个事项纳入无差别全科受理,创新编制《无差别全科窗口操作规程》,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制定《四平市铁西区三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梳理认领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建设重点任务,组建20个营商环境专项工作组,全力推动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坚持以项目开工建设为目标,紧盯项目开工前期手续不放松,落实重大项目包保和服务秘书制度,强化全程领办代办,加大前期手续办理力度,确保项目按计划如期开工建设。2021年5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49个,列入省“春季开工”项目2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9个。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坚持合作互利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对口合作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密切与金华市婺城区对口合作。全面加强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构建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全面小康成果初显。
乡村振兴完美开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印发了《铁西区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明确6大类24项重点任务,为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累计改造危房17户,建档立卡户住房符合居住房屋安全要求。控辍率均保持在100%。实现脱贫户基本医疗全覆盖。已实现36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新增扶贫公益专岗14个。实施千村示范创建百日攻坚行动,共出动车辆697台次,1005人次,清理村屯垃圾417吨,拆除违章和废弃建筑物5个,整治卫生乱象27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开启智慧护河新模式,建立铁西区河湖治理大数据平台,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围绕清理垃圾、河道、边沟、柴草垛、庭院前后卫生、小广告、畜禽粪污等七个方面重点内容,累计出动人员1.7万人次、机械车辆8079台次。规模以上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环评设施验收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向好。辖区条子河林家断面稳定达到4类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风险防范科学有效。适龄无禁忌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实现应接尽接,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外来输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烟花爆竹、冬春火灾防控、“防风险、除隐患、迎大庆、保平安”、隐患清除和春耕期间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春耕安全工作。着力抓好汛期安全工作,密切监视辖区天气变化,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监管,严格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牢牢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城乡面貌极大改观。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投入1200余万元增加环卫设施车辆,实现“机扫、人扫”相结合,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年清运垃圾2000余吨。完成64个老旧小区集中改造。累计栽植各类乔木230余株,灌木121丛,花草2500余平方米。完成56个前期物业服务小区服务定级工作,承办2019年度全省物业管理工作现场会。市容市貌整治有序。清理违规占道600余处、拆除违规牌匾50余个,治理私自占用停车位600余处,清运拆违建筑垃圾100车次。办理养犬登记3500余件。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达到100%。乡村环境愈发宜人。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工作,出动人员4.63万人次,车辆2.29万台次,清理13371 垃圾立方米。完成33公里廊道工程建设。投入资金750万元,完成15个村的改厕任务。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稳定就业措施得力。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5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7%,稳定在4.5%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率100%;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8924人;累计农民工返乡创业217人。公共服务明显提高。全面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申报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全面推进。西苑中学启动办学进程显著提升,继续实行招生制度改革,“大班额”得到有效化解。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对建档立卡脱贫人口累计发放低保金10万元、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251.5万元、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67万元、累计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88.3万元,累计发放贫困残疾人发放燃油补贴53.2万元。
(六)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坚持全民普法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成立了“八五”普法宣讲团,开展民法典、国家安全普法宣传活动。建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打造“一站式”法律服务窗口。2021年被依法治省委员会命名为吉林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2021年未发生亡人和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火灾起数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比火灾起数下降了8.3%。信访矛盾有效处置。2021年国家“两会”实现了“五个不发生”、“三个确保”的工作目标,是全市唯一一个“零进京”“零非访”“零登记”的县区;平稳渡过了建党100周年信访维稳期,实现了“三个不发生”、“五零”目标。平安创建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分局被省公安厅评选为扫黑除恶成绩突出单位。圆满完成建党百年安保维稳工作。命案现案侦破率100%。开展“十小场所”火灾、治安隐患检查,发现隐患165处,全部落实整改。
此外,全面推行“一委八办”编组基干民兵新模式、拥军优属、审计、统计、退役军人、残疾人、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生动实践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鼎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问题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依然艰巨;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巨大;干部作风和能力素质有待加强,与新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改进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我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纵深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六个铁西”,大力实施“151413”产业迭代升级工程,全力打造四平中心城区西部和北部新增长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平作出铁西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市定目标。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做大经济发展底盘。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持续用力抓招商、上项目,努力为铁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做精项目谋划储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深度挖掘和谋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谋划推进仁兴步行街升级改造、年存栏5000头肉牛建设、红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3个专项债项目,加大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招商力度,确保年内有实质性进展。做好项目招商引资。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空间布局,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强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深化与长春新区、汽开区和金华市婺城区的交流合作,用活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全力引进四平智慧冷链全球采购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铁西。做实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动华生龙庭商务中心、钢渣资源循环利用、现代农机装备、钢丝绳芯输送带生产等12个新开工项目,逐个落实开工要件,确保项目如期建设;同步推动城裕·宝泰尚城、锦江都城四平商务酒店、铝制品智能加工中心、年产5000台全自动秸秆打捆机等24个续建项目,保障各类生产要素及时配套到位,提高项目达产率。做强项目平台载体。继续推进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项目,重点加快标准化厂房和道路建设,整体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坚持以国家级开发区考核要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独特优势,释放国家级开发区潜力,突出工业集中区功能,让红开区真正成为铁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企业投资的首选地。
二是提振实体经济,保持工业稳定增长。坚持主导产业稳步扩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运行调度。加大工业企业运行监测力度,落实规上企业月调度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运行趋势和影响生产经营的具体问题,协调保障生产要素,尤其对冶金、换热器、农机装备等重点行业,金钢股份、巨元瀚洋、康达农机等重点企业实行专人包保,确保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加速转型升级。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国家、省、市技术改造政策,鼓励宏宝莱饮品、艾斯克机电等重点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通过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服务扶持。积极采取嫁接重组、租赁转让等务实措施,推动东风收割机涅磐重生、再创辉煌;严把政策标准,加大扶持力度,确保绝大多数进驻标准化厂房企业实现当年入驻、当年入规;充分发挥“信易贷”平台作用,多渠道促进银企交流合作,支持市场主体线上融资和专项资金争取,破解企业资金瓶颈,助力健康发展。
三是激发三产活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同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相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推动仁兴步行街升级改造和巨展活力城招商,拓展站前商圈;发挥宝泰珠宝城、地直商厦以及周边传统商业业态作用,优化地直商圈;大力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娱乐、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培育师大商圈;精准落实好促消费扩内需政策,运用好减税降费等纾困惠企措施,不断释放新的消费动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抢抓全市智慧物流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培育和引进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物流信息服务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国药器械物流产业园建设,做好产业配套工作。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网红经济等新业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加速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绿色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以“丛泉湖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旅游区”项目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以“四战四平”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红色教育游,加快推进天宝亲子乐园项目投入运营,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游玩,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四是夯实“三农”基础,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一区五带”发展布局,带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守好黑土地防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严厉打击违规大棚房、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等违法行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3.5万亩以上,正常年景产量稳定在1.2亿斤以上;深入推广“梨树模式”,完成保护性耕作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围绕果蔬园艺产业带,巩固提升条子河、新发、西条子河、海清棚膜基地建设,支持花溪谷开发高端产品,扩建蓝莓采摘园30亩,引导盘活吉府源棚膜经济示范园,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市区周边绿色菜园;围绕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带,打造赵家大院农副产品线下交易平台,依托二丫豆包品牌效应带动西八大“豆包屯”发展壮大,继续支持致富“驴打滚”豆面卷、海清“邵管海”白酒坊等特色农产品搭上网络直播的“顺风车”,创造消费新的增长点;围绕标准化规模养殖带,大力推进投资2亿元的团山子肉牛产业项目,结合全省“秸秆变肉”工程,发展福港秸秆饲料化。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继续扩大“带地入股”整村推进试点范围,力争“带地入股”全产业链闭环发展铁西模式在全省推广;农村“三变”改革在所有行政村全面铺开;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区级以上示范主体15个以上、家庭农场5个以上。开展乡村建设行动。聚焦“九有六无”标准,深入推进千村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村庄规划、“四好农村路”、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任务落地落实;持续完善全域化保洁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健全畜禽粪污处置利用体系,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省级示范村4个。
五是加强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品质和人文品质,打造功能完备的宜居铁西。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高质量完成2021年24个老旧小区改造收尾,高标准谋划实施2022年20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满足群众对文化、体育、居家、养老、出行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环卫设施投入和保洁标准,做好冬季清雪工作;巩固森林城市成果,探索推行小区绿化责任制,打造建管结合的绿色铁西。加强物业领域整治。落实街道社区物业监管体制,推进“红心”物业创建,健全小区矛盾纠纷处置机制,开展“执法进小区”“法庭进社区”活动,探索通过小区居民自治、市场化引入、国有物业企业代管等方式破解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进驻难题。提高城市管理质量。认真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坚持乱象集中整治和常态管理同步发力,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推进完善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重点整治主次街路、沿街商户占道经营行为,严厉打击乱贴乱画、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规范整顿居民小区私搭乱建、宠物散养等顽症痼疾,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六是推进污染防治,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生态强省理念,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质高效完成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回头看”,厚植美丽铁西生态底色。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常态化抓好“散乱污”企业、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强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达标整治;严格实施农作物秸秆全域禁烧,完善网格化监管机制,全力推进秸秆打包离田,确保实现“零火点”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狠抓“河长制”落实,充分发挥河湖综治大数据指挥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河湖“四乱”整治,持续抓好境内重点河段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加强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建设,实现域内河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打造生态美丽河湖。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监管,积极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建立科学合理的粪污收运处理体系,保持农药、化肥使用量只减不增,夯实“黑土之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精心组织、有序推进造林绿化,提升专业化管护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流通等领域节能增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
七是全力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10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尽快建成使用,扩大学前教育公办率和普惠率;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优化教育布局,启动十七中学分校、二实验小学分校建设,逐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红烛”精神,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优化课后服务,落实“双减”政策,从严整顿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发挥科大讯飞、京东集团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在全省率先打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以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为主线,继续推进多层次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与强森集团的深度合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工作,切实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大力提振文体事业。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向基层倾斜覆盖,加快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系列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强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关心下一代成长,统筹实现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同步发展。
八是提升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周密做好应急预案制定、疫情物资储备、疫情应急演练、全员核酸检测等应对突发疫情的万全准备,有序组织疫苗接种,筑牢疫情防控防线,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本地扩散。切实提升司法行政水平。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坚持全民普法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扎实做好人民调解、社区矫正、行政复议、公共法律服务等工作,突出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快推进铁西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做好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2次大规模多灾种实战应急演练,构建快速综合性应急救援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和日常监管,突出重点领域、新兴业态等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格执行重点信访案件分级包保制度,有效化解一批信访矛盾,确保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期间信访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在做好各项民生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11件民生实事。
1.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完成2021年24个老旧小区改造收尾工作,大力推进2022年20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
2.全力推进10所小区配套幼儿园投入使用,持续提升幼儿园公办率。
3.启动建设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分校、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分校,缓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4.投入资金48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10公里。
5.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债券,改造仁兴步行街基础设施,提升商业氛围。
6.投入资金260万元,建设铁西区全民健康智医管理系统,逐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7.投入资金151万元,建设铁西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
8.借助京东健康城市资源优势,建设网络就医平台小屋,方便群众线上就医。
9.修复区管破损人行步道1万平方米,方便群众出行。
10.投入资金35万元,在站前街与紫气大路交汇处建设袖珍口袋公园。
11.投入资金20万元,为全区各中小学校补充配备单杠、双杠、跳远沙坑等运动器材及场地,完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满足新形势下体育特色教育需求。
2022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催人奋进,各项工作任务艰巨繁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奋发有为,真抓实干,为加快打造四平中心城区西部和北部新增长极,奋力谱写新时代铁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