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烟日(英语:World No Tobacco Day,或译世界无烟草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创立的,现在每年的5月31日就是世界无烟日。第一个世界无烟日是1988年4月7日。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的理念。而每年皆会有一个中心主题,表示一个在该年在关于烟草和不吸烟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地都会为响应而在当日举办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
有害成分
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是由7000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气体占95%,如一氧化碳、氢化氰、挥发性亚硝胺等,颗粒物占5%,包括半挥发物及非挥发物,如烟焦油、尼古丁等。这些化合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其中至少有69种为已知的致癌物,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而尼古丁是引起成瘾的物质。
二手烟(Second-hand smoking, SHS)指从卷烟或其他烟草制品燃烧端散发的烟雾,且通常与吸烟者散发的烟雾混杂在一起。二手烟中含有几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质,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氢氰酸等。二手烟已被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A类致癌物质。与吸烟者本人吸入的烟雾相比,二手烟的许多致癌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更高。
认知误区
公众对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危害的认识严重不足,3/4以上的中国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2/3以上的中国人不了解二手烟暴露的危害。大部分公众对“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观点缺乏认识,且受教育程度高者,如医生、教师等人群有此错误认识的比例更高,反映出公众普遍对这一问题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不足及误区的普遍存在是阻碍我国控制吸烟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抽烟危害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30%的癌症由吸烟引起。对于男性的危害:烟草中尼古丁有抑制性激素分泌及杀伤精子的作用。同时烟草毒素可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大大降低了妇女的受孕机会。对于女性的危害:烟草更易影响生理,会出现月经紊乱、流产、绝经提前等症状,并使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状会更加严重。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要进一步做好控烟履约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保护未成年人。
责任编辑 :兰岳[纠错]